簡單來說,晶圓是“基底”或“地基”,而外延片是在這個“地基”上“長”出來的一層優質、更符合要求的單晶薄膜后的產物。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比喻來理解:
晶圓:就像一塊原始的、平整的土地。它本身是硅材料,純度很高,但可能并不完美,或者其電學性質不適合直接建造某些“建筑”(電子器件)。
外延片:就像在這塊土地上,用更先進的技術鋪設了一層特別肥沃、結構完美、厚度均勻的優質土壤層。這層新土壤是為了讓特定的“作物”(電子器件)能長得更好。
下面我們從定義、制造過程、目的和特點等方面進行詳細對比。
特征 | 晶圓 | 外延片 |
---|---|---|
定義 | 由高純度單晶硅柱切割而成的圓形薄片,是制造半導體器件的基礎襯底。 | 在晶圓襯底上通過化學氣相沉積(CVD)等方法外延生長一層單晶硅薄膜后的復合結構。 |
本質 | 基礎材料/襯底 | 一種加工后的半成品(襯底+外延層) |
制造關系 | 外延片的起點。是制造外延片的“地基”。 | 以晶圓為基礎加工而成。可以說是“升級版”的晶圓。 |
主要目的 | 提供一個機械支撐和初始的電學平臺。 | 獲得比原始晶圓襯底電學性能更優、更純凈、晶格結構更完美的單晶層,以滿足高端器件的要求。 |
結構特點 | 通常是均勻的單一材料(如硅)。可能存在微缺陷和雜質。 | 具有多層結構:下層是晶圓襯底,上層是外延層。可以通過摻雜控制外延層的電阻率、厚度等參數,與襯底不同。 |
主要用途 | 用于對材料要求不極高的半導體器件制造。 | 高端器件的必要材料,如:功率器件(IGBT、MOSFET)、模擬集成電路、微處理器、存儲器等。 |
制造過程:將多晶硅在高溫下熔化,用籽晶拉出巨大的單晶硅棒,然后像切香腸一樣將硅棒切割、拋光,得到表面極其光滑的圓盤,這就是晶圓。
局限性:雖然晶圓是單晶硅,但在生長和加工過程中難免會引入一些晶體缺陷(如位錯)和雜質。此外,為了控制成本,襯底晶圓的電阻率等參數可能無法直接滿足某些高性能器件的要求。
為什么需要外延?
創造更完美的活性層:外延生長過程可以在高真空和嚴格控制的環境下進行,生長出的外延層其晶體缺陷遠少于下面的襯底。器件主要制作在這個高質量的外延層上,性能更優、可靠性更高。
靈活控制電學參數:可以在低電阻率的襯底上生長一層高電阻率的外延層,或者反之。這種靈活性對于設計器件的擊穿電壓、導通電阻等關鍵參數至關重要。例如,功率器件需要高電阻率的外延層來承受高電壓。
實現異質結結構:可以在硅襯底上生長其他材料的單晶層(如鍺硅,SiGe),從而制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器件。
如何制造外延片?
最主流的方法是 氣相外延。將晶圓放入反應室中,加熱到高溫,然后通入含有硅源的氣體(如硅烷 SiH?)。這些氣體在熾熱的晶圓表面發生化學反應,分解出的硅原子會按照晶圓襯底原有的原子排列結構(晶格)“整齊地”一層層生長上去,形成新的單晶層。通過向反應氣體中加入摻雜劑(如磷烷PH?、硼烷B?H?),可以精確控制外延層的導電類型和電阻率。
關系:先有晶圓,才有外延片。外延片是對晶圓的一種深加工。
核心區別:晶圓是均質的襯底材料;外延片是具有異質結構(不同電學參數)的多層結構,其頂部的外延層是器件制造的核心區域。
價值:外延工藝極大地提升了晶圓的材料質量,是制造現代高性能、高可靠性半導體芯片(尤其是模擬和功率芯片)的關鍵技術。可以說,沒有外延技術,很多先進的電子產品都無法實現。